当历史重提时,我们究竟在聊什么?
五年前的今天——准确说是2025年1月23日——武汉市民的手机突然跳出紧急推送:全部离汉通道即刻关闭。这个千万级人口城市的时空突然凝固,超市货架瞬间被搬空,加油站排起长龙,有人抱着泡面箱在高速公路入口痛哭。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场持续76天的封城会成为改写全球防疫史的里程碑事件。[无法忘却:武汉封城五周年 - DW](https://www.dw.com/zh/71385117)
如今地铁站里戴口罩的乘客不足十分之一,夜市重新飘起藕汤香气,但午夜梦回时,很多亲历者仍会突然惊醒,条件反射地查看健康码是否存在。这种群体性创伤后应激反应,在台商刘婷描述的"家中遗体无人收殓"场景里能找到注脚。当年被迫滞留武汉的她见证的不仅是病毒肆虐,更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极端压力测试。[武汉封城五年:消失的真相与疫情一代的集体创伤 - 倍可亲](https://www.backchina.com/news/2025/01/24/954757.html)
海鲜市场谜题与实验室疑云
在华南海鲜市场永久关闭五年后,铁门锈迹已爬满当年售卖貉、竹鼠的商铺招牌。这个被视为疫情原点的场所,至今仍像封印着秘密的魔盒。德国流行病学家雷恩德尔茨的研究团队发现,该市场环境样本中的病毒基因序列比其它地区早出现8-12周,且存在多种易成为人畜共患病宿主的动物交易记录。这似乎为自然起源说提供了支撑。
但美国国会去年12月发布的报告像枚深水炸弹,将实验室泄露论重新抛回舆论场。当记者实地探访距离海鲜市场12公里的武汉病毒研究所时,保安反复核对证件后只说"相关研究已全部暂停"。这种讳莫如深的态度,反而加重了公众猜疑。[无法忘却:武汉封城五周年 - DW](https://www.dw.com/zh/71385117)
封城遗产:从应急措施到治理范式
火神山医院废墟上的野草已长到半人高,但"中国速度"建造的方舱模板仍在迭代。2024年某地突发禽流感时,48小时建成隔离区的报道冲上热搜。这种将封控能力作为政绩展示的倾向,在学界引发激烈讨论:当极端措施被常态化,究竟是防疫进化还是治理能力退化?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率先公开疫情的眼科医生李文亮微博下,每天仍有新增留言。最新置顶评论写着:"五年了,说真话还是需要勇气吗?"这些永远等不到回复的追问,构成了另类的民间记忆载体。[因疫情封城五年后 武汉已翻篇? - 倍可亲](https://www.backchina.com/news/2025/01/24/954682.html)
选择性遗忘背后的叙事困局
在封城五周年当日,本地媒体集体保持沉默。这种"纪念日失语症"与社交平台上自发的#武汉封城五年#话题形成鲜明反差。有网友翻出当年"万家宴"的新闻报道截图,2.8万个家庭在完全未知风险的情况下聚餐的场景,如今看来恍如隔世。
更值得玩味的是,某官媒在同日推送的《五年奋进路》专题中,用2400字讲述武汉GDP增长,仅用72字带过疫情防控。这种记忆重构在青年群体中引发反弹,00后博主"江城观察员"制作的《76天记忆碎片》混剪视频,三天内播放量突破500万次。[武汉封城五周年:极端政府管理模式的实验 - RFA](https://www.rfa.org/mandarin/zhengzhi/renquan/2025/01/23/wuhans-fifth-anniversary-of-lockdown/)
当我们谈论未来时在害怕什么
走过江汉路步行街,电子大屏循环播放着生物安全普法宣传片。当年参与方舱建设的工程师王建国,如今转行做应急避难所设计。他办公室挂着的新方案里,通风系统效能提升4倍,但床位间距反而缩小了30%——"既要保证防疫又要节约用地,这个平衡点我们找了三年"。
在汉口老社区,70岁的陈阿姨至今保留着囤积三个月食物的习惯。当她听说有学者建议将"家庭应急储备"写入市民公约时,忽然红了眼眶:"要是五年前早知道..."这句话最终消散在冒着热气的藕汤香气里。关于这场疫情,我们记住的与遗忘的,都在重新定义着未来的模样。[封城五周年:武汉居民迈向新生活 - DW](https://www.dw.com/zh/video-71372343)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