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品人”遇到“精品人”,找工作时的差距也太真实了
最近知乎上到处都在聊成品人和精品人,其实用大白话翻译下:成品人就像标准流水线产品,能干活但没啥惊喜;精品人更像限量版手办,贵有贵的道理。去年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企业给“精品人”开的薪资平均比同岗位高37%,关键人家跳槽都自带猎头排队挖人。
举个栗子,同样做PPT——成品人套模板一上午搞定10页,精品人会研究甲方官网配色,把数据做成动态图表,最后还附赠三种演讲方案。这种差别在策划、设计、技术岗尤其明显,现在连奶茶店招人都要“会拉花且能编段子”的精品店员了。
教育背景撕开第一层遮羞布
别被网上“学历不重要”的鸡汤骗了,现实职场分明在搞双标:
- 成品人路径:专升本→考公考证→小红书打卡“月薪5000怎么活”
- 精品人路线:常青藤夏校→GAP year做公益→知乎回答“手握5个offer怎么选”
不是说自考本科没出路,但头部券商/顶尖律所招聘时,精品人的校友推荐通道永远比网申快三倍。更扎心的是,某知识付费平台数据显示,精品人用户70%会同时买职场情商课+行业趋势分析,而成品人80%的钱花在考证题库包。
那些看不见的隐形成本才要命
表面看精品人光鲜,其实背后全是人民币堆出来的:
支出类别 | 成品人 | 精品人 |
---|---|---|
年度学习投入 | ≤1个月工资 | ≥3个月工资 |
社交活动频率 | 部门聚餐 | 行业峰会+私董会 |
日常信息源 | 公众号+抖音 | 付费智库+外网论文 |
认识个做跨境电商的姐妹更绝——她每周花2000块雇人整理TikTok热门标签,就为了保持选品敏感度。这种操作在成品人看来纯属烧钱,但人家去年净利翻了两倍。
普通打工人到底要不要卷成精品人
先别急着站队,关键要看你在哪个赛道:
- 行政/基础运维岗:成精性价比低,不如把Excel玩到出神入化
- 创意/资源型岗位:不当精品人根本摸不到核心项目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教人做精品人的课程,70%购买者其实是中小企业主。说明啥?市场上缺的不是打工皇帝,而是能带来超额回报的狠角色。
认清现实或许比盲目对标更重要
最后说点扎心的——有些差距真不是努力就能追上的。比如精品人的家庭资源、试错成本、信息渠道,这些隐形优势在知乎问答里通常被淡化。有个金融圈前辈跟我说过:“你们看到人家CPA+CFA双证,没看见人家老爸能拉来五个亿存款。”
不过普通人也别灰心,现在有个新玩法叫“精准精品化”。简单说就是:找到最能赚钱的三个技能点死磕,其他领域当个合格成品人就行。比如设计师专精C4D动态设计,程序员主攻区块链智能合约,反而比全科精品人更吃香。
数据来源:- 智联招聘《2023职场人竞争力报告》
- 得到APP用户学习行为分析
- 艾瑞咨询《知识付费行业洞察》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