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价赌注背后的荒诞现实
考生丁先生掏出26900元报名某押题班时,大概不会想到这会成为他考试经历中最荒诞的投资。在培训机构老师反复承诺"一考就过"的诱导下,他不仅缴纳了相当于普通家庭半年收入的费用,还签下了所谓的保密协议和开课协议[男子花26900元报押题班,结果一题没押中!机构拒绝退费...][男子26900报押题班,一题没押中 - 知乎]。
直到坐在考场打开试卷那一刻,丁先生彻底傻眼——占总分80%的案例分析题完全超出押题范围,那些号称密训的"必考题"连影子都没出现["傻眼了",江苏男子花26900元报押题班...]。更讽刺的是,相同套路的投诉在当月接连出现,江苏考生小李同样为无效押题支付了26900元,而机构的处理方式如出一辙——拒绝退费。
二、退费拉锯战揭开行业潜规则
当丁先生拿着试卷对比押题资料找机构理论时,得到的回复堪称培训机构"甩锅三件套":先搬出保密协议做挡箭牌,再以退费通道关闭为由推诿,最后祭出杀手锏——"学习过程就是收获"的诡辩话术。这种"先收钱后赖账"的套路,在多个投诉案例中高度雷同[傻眼了江苏男子花26900元报押题班结果一题没押中...]。
某培训机构前课程顾问透露,这类高价班通常设置三重防火墙:
- 签署带有霸王条款的保密协议
- 将押题时间节点卡在退费期限之后
- 用"押中题率"代替具体押题数量的文字游戏
正如丁先生的遭遇,当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后,机构才承诺60日内退款,但这已耗费大量维权成本[离谱!男子花26900元报押题班...]。
三、押题营销的心理学陷阱
这些机构精准拿捏着考生的焦虑心理:
- 考前恐慌:在考试窗口期疯狂投放"不过包退"广告
- 幸存者偏差:只宣传偶然押中的个案
- 饥饿营销:虚构"押题命中率"和限时优惠
江苏某高校心理学教授指出,当考生支付远超常规培训的费用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合理化的心理补偿机制,即便发现上当也倾向于继续信任机构。这正是丁先生们在付费前反复被"洗脑",直到看到考卷才如梦初醒的关键原因。
四、天价培训背后的暴利链条
深入调查发现,这类押题班的成本结构令人咂舌:
支出项 | 成本占比 |
---|---|
网络课程录制 | 10% |
销售人员提成 | 40% |
广告投放 | 30% |
法律诉讼预备金 | 15% |
某离职课程开发人员坦言,所谓名师押题不过是把历年真题打乱重组,配合刻意模糊的"重点范围",这种模式下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男子26900报押题班,一题没押中 - 知乎]。
五、如何避免成为韭菜?
针对押题培训乱象,专家给出三条避坑指南:
- 警惕"天价保过班",正规培训机构不会承诺押题命中率
- 签约时重点审核退费条款,要求明确押题范围及未达承诺的违约责任
-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遇侵权问题可向教育监管部门或消协举报
目前已有消费者通过集体诉讼成功维权,相关判例明确:以押题命中率为噱头招生构成虚假宣传[傻眼了江苏男子花26900元报押题班结果一题没押中...]。
结语:押题神话的破灭时刻
当丁先生们还在为押题班退费奔波时,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意识到:真正的考试秘籍不会标价26900元,而是藏在日常系统化学习中。那些打着"押题"旗号敛财的机构,终将在市场监管和消费者觉醒的双重压力下现出原形。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