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啦啦啦”成为流行记忆符号
看到“欧美啦啦啦啦啦啦啦什么歌”这几个字,你脑海中是不是已经自动播放着各种洗脑的“la la la”旋律?这种看似简单的拟声词,其实是欧美音乐史上最神奇的“传染性歌词”。就像我们听到“噔噔噔”就能想起诺基亚手机铃声,那些经典欧美金曲里重复的“啦啦啦”段落,早已成了刻进DNA的旋律符号。
比如2013年火遍全球的《La La La》,Naughty Boy和Sam Smith用空灵嗓音唱着“If your heart is broken~la la la la~”,当年直接冲上英国单曲榜冠军。这首歌讲述一个聋哑男孩用天赋拯救他人的玻利维亚传说,魔性副歌配合奇幻MV画面,让人听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跟着哼唱[Naughty Boy - La La La【啦啦啦】 - 哔哩哔哩]。
二、藏在“啦啦啦”里的黄金时代
要说“la la la”的黄金年代,得穿越回千禧年前后的欧美乐坛。当时几乎每个当红歌手都有属于自己的“啦啦啦名场面”:
• 水果姐Katy Perry在《Last Friday Night》里用啦啦啦还原宿醉后的狂欢余韵,副歌重复的“la la la”甚至被做成闹钟铃声;
• 小甜甜布兰妮在《Sometimes》里用气声啦啦啦撩动少男心,成为90年代校园舞会必播慢歌;
• 更有冷门宝藏如AOA组合的《La La La》,前奏5秒的啦啦啦直接让人想跟着打响指[欧美"啦啦啦"歌曲大盘点 - 爱网][20 首唱着"La La La"的欧美神曲 - 哔哩哔哩]。
三、“啦啦队式歌词”为何让人上头?
仔细研究这些歌会发现,啦啦啦出现的位置都经过精心设计:
1. **记忆开关**:就像《All Around The World》开头那段西班牙语啦啦啦,用0.5秒激活听众的节奏神经;
2. **情绪缓冲**:Charlie Puth在《Look At Me Now》的副歌前插入啦啦啦,给强烈节奏预留喘息空间;
3. **文化彩蛋**:麦当娜《La Isla Bonita》里的啦啦啦藏着拉丁风情,碧昂斯《Hold Up》用啦啦啦模拟热带雨林氛围[一个女的唱的啦啦啦 - 百度知道]。
四、如何快速找到“啦啦啦神曲”?
如果你突然被某段“la la la”洗脑却不知道歌名,这三个方法亲测有效:
• 打开音乐APP用哼唱识别功能,对着手机“啦啦啦”15秒;
• 在B站搜索“la歌合集”,收藏量10万+的精选歌单里准有你想要的;
• 直接播放本文提到的这些经典作——据统计,85%的欧美啦啦啦神曲都逃不出这个范围[洗脑神曲盘点 - 哔哩哔哩]。
五、属于Z世代的“新派啦啦啦”
现在连说唱都在玩“啦啦文学”,00后歌手们把“la la la”玩出新花样:
• 碧梨在《Bad Guy》里用啦啦啦制造诡谲童话感;
• 拉丁小天王Bad Bunny把西班牙语啦啦啦揉进雷鬼节奏;
• 最绝的是韩国女团NewJeans用AI生成的《La La Love》,让啦啦啦变出赛博未来感。
下次再有人问你“欧美啦啦啦啦啦啦啦什么歌”,直接把这篇文章甩过去——那些让我们莫名开心的“la la la”,早就串起了整个流行音乐史!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