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吃药后的公狂躁三小时半:一段真实经历改编小说

频道:啊啊啊啊gagagga 日期: 浏览:4

一场误食引发的连锁反应

那天下午4点,我打开冰箱想找过敏药,却误抓了室友桌上贴着英文标签的药盒。直到咽下药片半小时后,剧烈的心跳和耳鸣让我意识到不对劲——后来才知道这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处方药。

厨房里摔碎的玻璃杯成了第一个信号。我的手指不受控地颤抖,呼吸急促到像刚跑完马拉松。"这不对劲!"我对着空房间大喊,声音却像被什么掐住了喉咙。

失控的三小时半

接下来的时间被切割成无数碎片化的记忆:手机屏幕显示从17:08到20:42期间,我打翻了台灯、冲了三次冷水澡、甚至试图用菜刀撬开反锁的阳台门。监控录像显示我重复撕毁同一本杂志长达47分钟,这种行为在精神医学上被称为"激越性动作"。

最可怕的是思维完全脱离掌控。每过15分钟就陷入新的妄想:时而觉得房间在缩小,时而坚信有人要破门而入。直到发现手臂上全是抓痕,才模糊意识到自己正经历药物引发的急性躁狂。

与时间赛跑的自救

20:03分,在短暂的清醒间隙,我用最后理智做了三件事:反锁刀具抽屉打开手机定位共享吞服大量清水催吐。21点整,当药效开始减退时,我蜷缩在浴缸里记录下这段经历,字迹歪斜得像是另一个人写的。

事后医生解释,该药物含有丙戊酸钠成分,正常服用需严格遵循阶梯剂量。像我这样一次性误服3倍剂量,足以引发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那些被改变的生活细节

这场意外让我养成的新习惯包括:所有药品用中文标签备注手机设置紧急医疗卡定期参加社区急救培训。有次邻居看到我贴在冰箱的"用药核对清单",还开玩笑说我活得像个药剂师。

最意外的收获是学会识别早期躁狂征兆:当发现有人持续语速加快、睡眠需求减少、突然进行高风险行为时,及时干预可能避免更严重后果。

写在最后的安全提醒

这段三小时半的经历教会我,药品管理容不得半点马虎。现在每次看到影视剧里随便吃药的场景,都会下意识捏把汗。如果你也遇到过类似情况,记住两件事:立即联系专业医疗机构,以及保留药物包装方便急救人员判断

生命有时候比小说更戏剧化。但现实中的"剧情反转",往往需要付出我们承受不起的代价。

关键词[db:标签]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