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孙头的“倔”与林初晴的“新”
村口的老槐树下,老孙头正蹲在自家菜园里摆弄新买的智能手机。屏幕上跳动的绿色图标让他皱起眉头:“这玩意儿能比得过我亲手撒的种子?”旁边穿碎花裙的姑娘扑哧笑出声,顺手接过手机点开直播界面:“孙叔,您看这辣椒苗长势,网友都夸您是‘现代陶渊明’呢!”
这个叫林初晴的90后驻村技术员,去年刚来村里就盯上了老孙头家那片被城里人称作“活化石”的古法菜园。她包里总揣着三样宝:土壤检测仪、短视频拍摄架、还有一叠印着二维码的农产品包装设计图。
二、春耕直播间里的意外爆款
当老孙头第一次被架上直播镜头时,握锄头的手都在微微发抖。谁料想他随口念叨的“种菜三不浇”——晨露不浇、晌午不浇、阴天不浇,竟在直播间掀起弹幕狂欢。当天下午,合作社就接到二十多个订单,点名要买“老孙头同款有机肥”。
看热闹的村民发现,林初晴悄悄把直播间背景换成了老孙头的春天林初晴生态园木牌。这个原本用来应付检查的招牌,现在每天都有游客特意来找角度拍照打卡。
- 直播首月销售额突破8万元
- 抖音话题#老孙头的种菜哲学 播放量达370万次
- 村里新增3家农家乐和2个民宿项目
三、藏在育苗盘里的代际对话
老孙头至今没学会用电子秤,但他在育苗盘上贴的彩色便签成了新潮流。红色标签代表“要追肥”,蓝色代表“可移栽”,这套他用了四十年的土办法,被林初晴编成了《春耕色卡手册》。
有次城里来的研学团问老孙头:“您觉得传统农法和现代科技哪个更重要?”老头往土垄上一坐,摸出旱烟袋:“看见那架无人机没?它洒药确实匀溜,但要论哪块地‘脾气倔’,还得是俺这双脚底板最清楚。”
项目 | 传统方式 | 现代改造 |
---|---|---|
灌溉 | 看云识天气 | 智能滴灌系统 |
销售 | 集市摆摊 | 社区团购+直播 |
品牌 | 口碑相传 | 区域地理标志认证 |
四、菜园子变成聚宝盆
最近村里多了个奇景:老孙头的破草帽和林初晴的遮阳帽总在田埂上并排晃悠。城里来的游客举着单反追着拍,说这是“农耕文明的活态展览”。
更让村委会惊喜的是,原先撂荒的三十亩坡地,现在被城里人抢着认领当“周末农夫”。老孙头负责技术指导,林初晴开发出“土地健康档案”小程序,每个认领地块都能实时查看作物生长数据。
春天林初晴生态园的招牌下,总摆着个褪色的搪瓷缸。老孙头说这是当年公社发的奖品,现在成了年轻人们最爱摆拍的“复古道具”。林初晴偷偷在缸底贴了二维码,扫进去能看到老孙头四十年务农故事的数字博物馆。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部《2023年全国特色农产品调研报告》
- 《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