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麻花遇上星空,这家公司有点意思
听到麻花星空传媒制作有限公司这个名字,很多人会联想到天津麻花和天文馆的组合。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团队却说:“我们既不做食品,也不搞航天,就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玩转影视制作。”从2018年成立至今,他们用《胡同里的米其林》《外卖小哥的十二时辰》等作品,成功让观众记住了这个“混搭风”十足的名字。
不拍大片的制作公司才是真高手
在同行都在追逐院线电影时,麻花星空传媒制作有限公司偏偏把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制作总监王磊透露:“我们有个20人的‘生活猎人’团队,专门在菜市场、快递站这些地方蹲点找故事。”去年爆火的微纪录片《凌晨四点的菜市场》,就是他们跟踪拍摄三个月的结果。这种“土味纪实风”反而在短视频平台收割了超3亿播放量。
年轻人扎堆的工作室长什么样
走进他们的北京总部,最先看到的不是高端设备,而是满墙的便利贴。这些来自95后编剧团队的创意碎片,最终会变成剧本里的金句。实习生小李说:“上周我随手写的‘打工人不需要闹钟,生物钟比打卡机还准’居然被用在新剧里了。”这种开放式的创作氛围,让麻花星空传媒制作有限公司保持着每月产出5-8部短剧的高效节奏。
谁说赚钱和情怀不能兼得
在商业变现方面,这家公司玩出了新花样。他们为老字号品牌定制的《百年老店的00后掌门人》系列,既帮企业拉近了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又保证了内容质量。更绝的是,他们去年启动的“素人主角计划”,让普通观众也能成为短剧主演,这个操作直接带火了合作商家的同款工装裤。
藏在细节里的专业态度
别看麻花星空传媒制作有限公司总爱拍市井生活,他们的制作标准可一点不含糊。为了拍好早餐摊主的日常,灯光组专门研发了防蒸汽镜头罩;录音团队甚至根据油锅爆炒声调整了专用收音方案。这种较真劲让他们获得了多项技术专利,连央视纪录片团队都来取过经。
未来要带着手机拍电影?
最近公司官微发布的招聘启事透露了新动向:急招手机摄影专家和竖屏编剧。业内人士猜测,这可能是要为直播短剧做准备。创始人刘芳在采访中说:“我们明年要尝试用手机完成80%的拍摄任务,让创作真正回归生活本身。”这个新计划到底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倒是值得期待一下。
从取名到创作,麻花星空传媒制作有限公司始终保持着“不按常理出牌”的调性。或许正是这种接地气又不失专业的混搭风格,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影视行业找到了独特生存之道。下次刷到那些让你笑着笑着就哭了的短剧时,不妨留意下片尾字幕——说不定又是这家“麻花星空”的杰作。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