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是啥?农村夫妻的“土味浪漫”
村里人总说“HO”是夫妻过日子绕不开的词——Home(家)和Hope(希望)的混合体。张叔和李婶的圣诞故事,就从村口那栋贴满褪色对联的老房子开始。平安夜当天,他们用晒干的玉米须扎星星,拿红塑料袋剪成铃铛,连捡来的矿泉水瓶都改造成了圣诞树底座。“城里人用彩灯,咱用辣椒串当装饰!”李婶边说边把最后一串红辣椒挂上窗框,整个灶房顿时有了东北大花袄般的喜庆。
冰天雪地里的圣诞集市
零下20度的清晨,夫妻俩推着改装的三轮车往镇上去。车斗里码着冻得梆硬的黏豆包、腌好的酸菜缸,还有用桦树皮刻的圣诞贺卡。镇上超市门口摆着塑料圣诞树,他们的摊位却围满了人——城里回来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拍:“叔,您这酸菜坛子系红绸带太有内味儿了!”张叔憨笑着掀开棉被保温层,露出热气腾腾的粘火勺:“圣诞限定款,里头包了榛子和冰糖!”
智能手机里的新式团圆
傍晚回家路上,李婶的老年机突然响起视频通话。在省城送外卖的儿子顶着圣诞老人帽出现在屏幕里,背后是写字楼闪烁的霓虹灯。“妈,看我抢到圣诞促销单,这单跑完能多挣二十!”儿子把手机镜头对准外卖箱上的驯鹿贴纸。张叔凑过来指着屏幕笑骂:“你小子戴这红帽子活像咱家下蛋的老母鸡!”屋檐下的冰溜子映着手机蓝光,三个人的笑声惊飞了院里啄食的麻雀。
火炕上的跨国平安夜
村里小学的外教詹姆斯抱着投影仪闯进门时,夫妻俩正在炕上包饺子。这个新西兰小伙非要把《真爱至上》投在白灰墙上,结果电影放到一半,投影仪被炕头的热气蒸得自动关机。急中生智的李婶翻出压箱底的年画,詹姆斯举着手机翻译软件说:“这些穿红衣服的神仙,就是中国的圣诞老人吧?”张叔往灶坑里添了把柴火,火星子噼啪炸响:“咱灶王爷、财神爷可比那老头忙,全年无休!”
藏在雪堆里的圣诞惊喜
深夜送走客人,李婶突然拍腿想起什么。抄起铁锹就往院角的雪堆挖,刨出个冻得结实的腌菜坛。掀开塑料布,去年酿的山葡萄酒泛着紫红色光泽。“这可是专门留着圣诞喝的!”张叔嘬着酒咂摸嘴,突然从炕席底下摸出个报纸包——是镇上金店买的细金链子。李婶瞪他一眼:“又乱花钱!”手上却利索地戴好链子,转身把啃白菜帮子的绵羊都系上了红头绳。
圣诞老人的雪爬犁陷沟里了
第二天全村都在传,老王头家的牛车在送圣诞礼物路上翻沟了。说是要给留守儿童送文具,结果连人带车栽进雪窝子。张叔套上棉裤就去帮忙,回来说起来直乐:“红棉袄白胡子的圣诞老头,陷在咱黑土地里还挺配!”李婶往他兜里塞了俩热乎的烤土豆:“快给老王送去,就当是圣诞老人发的洋芋礼物。”
冰封的松花江面上,夕阳给夫妻俩的身影镀了层金边。他们背靠贴着福字的砖墙,脚下是冻成冰坨的饺子边角料,远处传来不知谁家放窜天猴的尖啸。“你说洋节过这么热闹干啥?”“管它土节洋节,能让人乐乐呵呵聚一块儿的,就是好节!”北风卷着这句大实话,混着炊烟飘向覆满白雪的玉米地。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