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昏君人设:古代帝王的反向营销
刷短视频时总能看到这样的弹幕:“朕只想做个昏君”。这届年轻人把商纣王、隋炀帝的影视片段配上电子音乐,硬生生剪出了职场生存指南。嘴上喊着要当昏君,其实是在调侃996加班文化——毕竟连皇帝都“不想上班”,打工人偶尔摸鱼似乎也情有可原。
但真实历史里的昏君可没这么浪漫。明武宗朱厚照建豹房玩cosplay,结果把国库玩到见底;宋徽宗痴迷书画拍卖,最后连龙椅都被人打包带走。这些案例倒像是给现代人敲警钟:真正的摆烂需要付出亡国代价,而普通人连摆烂的资本都没有。
二、从奏折到KPI:昏君思维的现代变体
当00后把“朕已阅”做成微信表情包,他们可能不知道古代皇帝每天要批200+奏折。换算成现代职场,相当于同时处理:
- 20个部门周报
- 50封客户投诉邮件
- 3场跨时区电话会议
某互联网大厂做过实验:让管理层体验“皇帝模拟器”,结果80%的高管撑不过三天就申请调岗。这解释了为什么现代人幻想当昏君——不是真想祸国殃民,而是想暂时关闭工作通知。
古代昏君标配 | 现代打工人平替 |
---|---|
罢朝三日 | 已读不回工作群 |
大兴土木 | 氪金抽卡游戏 |
沉迷酒色 | 周末宅家刷剧 |
三、影视剧里的昏君经济学
最近热播的《庆余年2》里,庆帝穿着拖鞋批奏折的片段被疯狂转发。观众爱的不是皇帝的昏庸,而是那种在权力巅峰保留烟火气的反差萌。数据显示,近三年古装剧中的“非典型昏君”角色增长137%,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 会对着空气吐槽大臣
- 偷偷点外卖被发现
- 把玉玺当镇纸用
这种创作转向恰好对应着现代职场人的心理需求:既想保住饭碗,又渴望保留个性。就像网友说的:“当不了明君至少能当个有趣的昏君,总好过当AI打工人。”
四、摆烂的正确打开方式
某心理机构调研发现,每周自称“昏君”3次以上的群体,实际工作效率比平均值高18%。这背后的逻辑很朋克:用自嘲缓解焦虑,用戏谑对抗内卷。就像乾隆盖满印章的字画,现代人也在用表情包、段子给自己的压力盖戳认证。
但要警惕“真摆烂陷阱”。历史上真实的昏君往往具备三个硬实力:
- 投胎技术满分
- 败家速度惊人
- 甩锅能力MAX
五、做个清醒的“昏君”
真正高级的“摆烂”其实是战略性的。就像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前,先花五年时间清理亏空;现代职场老炮儿深谙“紧急不重要”事务拖延大法。这种用80%精力做20%关键事的智慧,或许才是“朕只想做个昏君”的正确注解。
下次再想摆烂时,不妨学学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却通过锦衣卫把持朝政。当代青年完全可以:
- 在周报里埋彩蛋让老板会心一笑
- 用AI工具完成重复性工作
- 把团建经费变成下午茶基金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