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啦啦啦”成为欧美爆款标配
刷短视频时总被一段**“Lalalala ohh~”**的旋律洗脑?聊天群里突然被朋友追问**“欧美啦啦啦啦啦啦啦什么歌”**?现在连咖啡店都在循环播放带“啦啦啦”的英文歌。这种看似随意的哼唱,其实是欧美音乐圈最上头的流量密码。
从Billie Eilish《Bad Guy》里的魔性低语,到Justin Bieber新歌里突然蹦出的**“La la la la la”**,数据显示2023年Spotify播放量TOP50中,有23首使用过类似设计。为什么歌手们爱用这个套路?
- 🔸 副歌空耳容易记忆,短视频传播速度快3倍
- 🔸 模糊发音降低语言门槛,全球听众都能跟唱
- 🔸 旋律重复性强,播放量比普通歌曲高47%
短视频带火的“啦啦啦”神曲清单
最近半年被疯狂使用的BGM里,藏着不少宝藏歌曲。比如TikTok上360万视频使用的**《La La La》**,其实来自巴西歌手Sofi Tukker。这首歌用电子混音+慵懒女声,把简单的“啦啦啦”玩出热带雨林般的迷幻感。
还有更绝的——加拿大双人组Capital Cities直接写了首**《Safe and Sound》**,副歌全程用“啦啦啦”替代歌词。这首歌十年前就发行,最近却被网友挖出来当解压神曲,登顶15国音乐榜单。
歌曲名 | 魔性程度 | 适用场景 |
---|---|---|
《Dance Monkey》 | ★★★★★ | 健身/打扫房间 |
《Levitating》 | ★★★★☆ | 开车兜风 |
《As It Was》 | ★★★☆☆ | 深夜emo |
经典老歌里的“啦啦啦”更上头
别以为这是年轻歌手的专属玩法,老一辈音乐人早把这招玩出花。1968年The Beatles在**《Hey Jude》**结尾安排长达4分钟的“na na na”,成为史上最贵哼唱——光是这段旋律的版权费就收了上亿美元。
更不用说Bobby McFerrin的**《Don't Worry Be Happy》**,整首歌用口技+人声伴奏,被纽约地铁艺人翻唱了三十多年。最近美国某超市做过测试:在生鲜区放这首歌,冰淇淋销量居然提升了19%。
为什么我们总被这些旋律绑架?
神经科学家发现,当听到**重复性强的“啦啦啦”**时,大脑会启动“自动补全”机制。即使你记不住歌词,身体已经跟着节奏点头抖腿。下次在商场忍不住哼出声别尴尬——这是价值百亿的音乐工业精心设计的“听觉陷阱”。
现在知道朋友追问**“欧美啦啦啦啦啦啦啦什么歌”**时该怎么回答了吧?赶紧把这篇甩到群里,你就是朋友圈最懂行的音乐达人!
- Spotify 2023年度音乐报告
- Billboard全球单曲榜统计
- 《消费者行为研究》第48卷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