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假视频引发的全民吃瓜狂欢
这两天,朋友圈突然被“汤唯被揉到高潮下不了床视频”这个词条刷屏。点进去却发现,所谓的“实锤视频”要么是恶意剪辑的影视片段,要么直接显示“无法播放”。这种套路大家早该看腻了——用明星名字+猎奇关键词吸引点击,再引导用户下载未知APP或充值观看。
有人统计过,光是今年就有超过20条类似谣言打着当红明星的旗号传播。从刘亦菲“私人视频外泄”到肖战“酒店偷拍”,模板换汤不换药。某平台数据显示,这类标题的点击率比普通娱乐新闻高出3倍,但用户平均停留时间只有15秒,说明多数人点开就发现被骗了。
谣言如何侵蚀公众信任?
明星团队处理这类事件越来越熟练。汤唯工作室当天就贴出报案回执,评论区却依然有人刷着“无风不起浪”。这种态度特别危险——当“吃瓜不问真假”成为默认规则,下一个被造谣的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去年某高校女生被P图造黄谣的事件还历历在目。造谣者用AI换脸技术生成不雅视频,导致当事人被迫休学。事后调查发现,始作俑者竟是因为表白被拒就恶意报复。技术门槛的降低,让毁掉一个人变得比想象中容易太多。
明星隐私权是否被忽视?
在“汤唯被揉到高潮下不了床视频”的讨论中,最刺眼的评论是:“明星本来就是给人看的”。这种观念直接催生了偷拍产业链——横店周边酒店常年蹲守的代拍,某宝上明码标价的明星行程表,甚至还有专门倒卖艺人医疗记录的黄牛。
某隐私权律师透露,他们处理过艺人被安装针孔摄像头的案件。当事人洗澡更衣过程被直播到海外网站,而平台服务器设在境外,追责难度极大。这些真实案例,比虚构的“下不了床视频”更该引发关注。
平台算法正在喂养谣言
为什么假消息总能跑得比真相快?某社交平台前算法工程师透露,“冲突性关键词”会自动触发流量推荐机制。系统看到“高潮”“下不了床”这类词汇,会默认这是高互动内容,直接推进热门池。等人工审核发现违规时,往往已有数十万曝光量。
更讽刺的是,澄清声明通常得不到同等流量。有网友做过测试:用同样标题发布辟谣内容,阅读量不到原谣言的1/10。这种机制不改,“汤唯被揉到高潮下不了床视频”式的闹剧只会无限重演。
我们该如何打破恶性循环
下次再看到类似词条,不妨先做三件事:一看消息源是否认证媒体,二查关键词有没有错别字(很多谣言会故意把“汤唯”写成“汤韦”),三思传播是否在助纣为虐。记住每转发一次假视频,都是在给黑产贡献佣金。
平台也该拿出更实在的措施。比如对反复传播谣言的账号,不能封了了事,而要追溯违法所得。去年某短视频平台就协助警方端掉一个造谣团伙,发现他们靠P图编故事半年赚了80万。只有让违法成本高于收益,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乱象。
回到汤唯这件事,比起虚构的“下不了床视频”,我们更该关注她正在拍摄的新作。作为演员,用作品说话才是对谣言最好的反击。而对于普通网民来说,让流量回归真实,或许才是治愈网络环境的关键药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