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里的“死寂”:当我们习惯了用点赞代替说话

频道:aaaa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日期: 浏览:2

社交媒体的繁荣与真实对话的“死寂”

你有没有发现,街头的闲聊声越来越少了?地铁里全是低头刷短视频的人,家庭聚餐时总有人边吃饭边回工作消息。去年某高校调查显示,70%的家庭存在“餐桌沉默”现象——父母忙着家长群通知,孩子追着游戏直播,只剩外卖包装袋的摩擦声在饭桌上回响。

更讽刺的是,我们发朋友圈说“今天好累”能收获50个点赞,但真正想找人喝杯咖啡时,通讯录滑了三屏都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像那个经典段子:“现代人最亲密的关系,是和充电器的24小时不离不弃。”

自然界的“死寂”:消失的蝉鸣与蛙声

老张头说他家后山的池塘“死”了。小时候暑假回去,晚上吵得睡不着觉的蛙鸣,现在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环保局去年公布的监测数据让人心惊:城市周边湿地生物种类十年间减少43%,连最常见的蜻蜓都成了稀罕物。

这种“死寂”正在蔓延到更远的地方。云南某咖啡庄园主和我吐槽,现在根本不需要买驱鸟剂——方圆五公里连麻雀都不愿落脚。当我们用除草剂消灭“杂草”,用隔音窗挡住“噪音”,某天突然发现,连清晨的鸟叫都成了需要付费下载的白噪音。

被按了静音键的传统文化

山西古戏台的青砖缝里长出了野草。去年春节,镇上最后一位能唱全本《牡丹亭》的老先生走了,他那些手抄的工尺谱,现在安静地躺在县文化馆的玻璃柜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计显示:传统戏曲年均消失12种,比热带雨林消失的速度还快。

  • 年轻人觉得看戏不如刷短视频“带劲”
  • 方言童谣被英语启蒙APP取代
  • 手工年画败给了手机壁纸商城

打破“死寂”:重新连接的三把钥匙

上海弄堂里的赵阿姨做了件时髦事——每周三晚上八点准时关掉路由器。刚开始读中学的儿子闹脾气,现在全家会凑在一起玩半小时扑克牌。“原来我儿子斗地主比做数学题厉害多了”,她笑着给我看手机里存的几十段家人打牌的视频。

改变方式 实施难度 见效速度
设立无手机日 ★★☆ 1个月内
参加在地文化活动 ★★★ 3个月起效
建立线下兴趣小组 ★☆☆ 即时生效

杭州某互联网公司的95后程序员组团去山里找老木匠学手艺,最初是为缓解颈椎病,现在他们的榫卯工作坊成了公司最火的兴趣小组。这种真实的敲打声,或许正是打破“死寂”时代的最好开始。

参考文献:
  • 《2023年中国家庭沟通现状调查报告》
  • 国家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观测年报(2022)》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年度报告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