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的"标本制作间"藏着什么
第一次走进生物组办公室找闵儿老师,就被她桌上摆满的植物标本惊到了。玻璃罐里泡着的洋葱表皮、压膜封存的三色堇标本,还有用曲别针固定在软木板上的蝗虫翅脉——这些可不是教具店买来的现成货。"昨天骑车摔的这跤没白摔",她举起贴着创可贴的膝盖开玩笑,"你们看结痂过程多直观"。原来她连摔伤都成了现场教学素材,难怪我们班总流传着"找闵儿补课要带放大镜"的说法。
校服口袋里的"移动实验室"
闵儿老师常年穿着带六个口袋的工装裤上课,每个兜都鼓鼓囊囊装着"宝贝"。上周三下午忽然下雨,她变魔术般掏出装在密封袋里的苔藓:"正好观察孢子囊遇水膨胀"。有次解剖鲫鱼实验前,她突然从后腰摸出个保温盒:"这是我早上现宰的草鱼,比福尔马林泡的鲜活多了"。最绝的是春季花粉过敏高发期,她居然随身带着自己不同过敏程度的鼻拭子样本,让我们对比免疫系统反应数据。
关键细节:她的工装裤右侧第三个口袋永远装着体温计,说是要实时监测"活体教具"(她自己)的生理指标变化。用身体丈量生命科学的尺度
讲到血液循环时,闵儿老师直接撸起袖子让我们数她手腕的脉搏跳动次数;分析骨骼结构就现场做平板支撑展示肌肉协同;甚至说到细胞分裂时,特意留长指甲展示甲床生长线。有次讲解消化系统,她真的带着全班去食堂,边啃馒头边指着食道位置讲解蠕动波。"别光记课本上的插图",她总是这么说,"把我当成三维解剖模型来看"。
"超纲"课堂里的人生课题
看似疯狂的授课方式背后,藏着更深的用意。有次她展示自己阑尾炎手术疤痕时突然说:"这道疤让我学会两件事——及时止损和接纳不完美"。讲解血红蛋白时,她会延伸聊到"生命的氧气就是保持好奇心";分析神经传导速度时,又带出"反应快慢不如判断准确重要"的人生感悟。我们班最皮的男生都说:"听她上课像在解码生命彩蛋,根本不敢走神"。
生物课代表的"特别任务"
作为她的课代表,我有幸见识更多"私人订制"教学法。每周要去她家帮忙照料阳台的五十多盆绿植,说是培养"生命责任感";每月得陪她去菜市场挑选实验用的活禽,训练观察能力;最震撼的是去年流感季,她让我们追踪记录她整个患病周期的体温数据,说是"难得的人体免疫实战案例"。
现在毕业班走廊里还流传着闵儿老师的传说:能把生物书变成人体使用说明书,让DNA双螺旋跳出课本在眼前旋转。有家长开玩笑说她该申报"人形教具专利",但对我们来说,这个会走会笑会流鼻血的"活体教材",才是打开生命科学的正确方式。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