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天是狗”?她的故事从清晨开始
凌晨5点的街道还泛着路灯的微光,张淑敏已经推开了单元楼下的铁门。她手里攥着两根牵引绳,身后跟着两只流浪狗——大黄和小黑。小区保安老李早就习以为常:“这大姐比闹钟还准时,狗子们听到她的脚步声就开始摇尾巴。”
有人打趣说她“白天是狗”,因为她的生活完全围着这些毛孩子打转。从调配营养餐到清理狗舍,从联系宠物医院到组织领养活动,张淑敏的日程表上写满了与狗相关的待办事项。邻居王阿姨记得清楚:“去年暴雨天,她抱着发烧的狗崽子在兽医院守了一整夜,自己感冒半个月没好。”
二、救助站里的“变形记”
走进城郊的“爱心小院”,30多只狗齐刷刷抬头的样子颇有些壮观。这里的每只狗都有档案卡:骨折的柯基“板凳”、被遗弃的贵宾“卷毛”、车祸后装上义肢的“铁蛋”……张淑敏蹲下身给“铁蛋”检查假肢时,狗子湿漉漉的鼻子蹭得她直发痒。
“这些孩子刚来时可没这么亲人。”她指着一张对比照:照片里浑身结痂的流浪狗,如今毛色油亮地趴在秋千架上。救助站的志愿者小周说:“张姐能记住每只狗的忌口和性格,比亲妈还细心。”
三、夜幕下的紧急呼叫
晚上10点的电话铃总是格外刺耳。张淑敏抓起外套就往门外冲——有居民发现卡在下水道的奶狗。手电筒的光柱划破夜色,她跪在污水横流的地面,和消防员配合着撬开井盖。当浑身发抖的小生命被裹进毛巾时,围观人群突然响起掌声。
这样的“夜班”对她来说稀松平常。宠物医院的夜诊医生都认得这个风风火火的大姐:“上次她凌晨三点抱着误食老鼠药的狗来抢救,预付医药费时手机壳里还粘着狗毛。”
四、在质疑声中开出花来
“整天伺候猫猫狗狗,正经事不干”“小区都被狗叫吵得没法住”……面对非议,张淑敏在业主会上掏出厚厚一叠票据:“去年自费给23只流浪猫狗做绝育,狗舍每月消杀四次,噪音投诉记录大家随时可以查。”
渐渐地,骂声变成了支持。开超市的刘老板主动捐赠临期食品,退休教师赵奶奶帮着缝制狗窝,连当初反对最激烈的小伙子,现在周末常来帮忙搬运狗粮。社区书记感慨:“她用十年坚持把‘多管闲事’变成了‘最美风景’。”
五、24小时之外的温柔
有人问张淑敏到底图什么。她笑着展示手机相册:截肢狗第一次用轮椅奔跑的视频,被领养的独眼猫在新家窗台晒太阳的照片,还有孩子们写给救助站的歪扭字迹——“谢谢阿姨教会我们爱护生命”。
凌晨2点的救助站里,月光透过天窗洒在打着小呼噜的狗群身上。张淑敏轻手轻脚地给怀孕的母犬盖上毯子,这个被称作“白天是狗晚上是狗”的女人,此刻眼底的温柔比月光更明亮。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