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冷山”遇见“谎言”
最近,社交平台被“相欺BY冷山就木”刷屏。这个看似密码组合的短语,实际是某短篇实验小说的核心设定——一座终年积雪的冷山脚下,所有居民必须通过“说谎”才能获得生存物资。作者用荒诞规则撕开人性表皮:当谎言成为硬通货,我们还能否守住最后一块真相的拼图?
角色:行走的测谎仪
主角“木”作为唯一拒绝说谎的异类,每天靠捡拾垃圾维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靠编造“冷山即将喷发”谣言晋升为镇长的商人,以及用虚假爱情故事换取食物的年轻女孩。这些角色像极了现实中的某些人群:有人把谎言当盔甲,有人将其化为利刃。
书中有个震撼细节:当木饿晕在雪地时,镇长带着热汤出现。“只要你承认冷山是活火山,这碗汤就是你的。”这种交易场景,像极了职场中被迫签署的保密协议,或是社交场上违心的点赞互动。
谎言经济的运行法则
冷山镇独创的“谎言币”体系堪称黑色幽默。居民通过故事创作部审核谎言的“精彩程度”领取对应物资,年度最佳谎言创作者能获得永久居住权。这种机制催生了专业造假产业链:有人雇佣“谎言写手”,有人倒卖二手谎言素材。
最讽刺的是镇图书馆——号称收藏十万册书籍,实则全是空白笔记本。管理员解释:“真正的智慧需要自行创造。”这种诡辩逻辑,与现实中某些“付费知识陷阱”何其相似。
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当木意外发现冷山地质稳定报告时,整个谎言帝国开始崩塌。试图公开真相的他被指控“危害社区安全”,而囤积物资的既得利益者早已准备好逃生方案。这场闹剧最终以真实雪崩收场,幸存者望着被掩埋的冷山镇,突然集体失忆。
这个结局细思极恐:我们是否也正在经历某种集体认知雪崩?当滤镜成为社交刚需,当数据修饰变成行业惯例,还有多少人记得真实世界的模样?
镜子内外的双面人生
有读者在书评区分享亲身经历:“看完书后,我数了数昨天说的23句话,发现其中18句带着修饰成分。”这种自我审视正是相欺BY冷山就木的价值所在——它不审判说谎者,而是呈现谎言背后的生存焦虑。
心理咨询师指出,现代人平均每天说7个无意识谎言,从“我马上到”到“下次一定约”。当我们习惯性美化生活轨迹时,是否也在建造自己的冷山镇?
在虚实之间寻找平衡点
值得玩味的是,冷山镇的毁灭并非源于谎言本身,而是系统失去了制衡机制。这给现实中的我们重要启示:完全真实可能寸步难行,但失控的虚假终将反噬。就像直播带货需要底线,职场社交需要真诚,关键是在灰色地带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配额”。
合上这本书时,窗外正飘着今冬第一场雪。突然想知道:如果现实世界也推行“谎言币”,你我账户里的余额,究竟算是贫穷还是富有?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