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张家的那株梅花树,成了胡同里的“季节钟”
巷子口的王婶总说,只要老张院里的梅花开几度,她们就知道该换季晒被子了。老张家住西厢房,周梅在东厢房,两间房围着一方不足二十平的小院。自从十年前周梅从老家移来那株腊梅,每到冬末春初,金黄色的花瓣总会准时把整个胡同染香。
去年寒潮来得猛,大伙都担心今年的花期。可前几日早上,张大爷在院门口支起茶桌,笑眯眯地指着枝头:“这老伙计憋着劲儿呢,今年要开三度。”果不其然,这几日南风一吹,原本含苞的枝桠上竟真的接连绽放。住在三楼的小刘拍短视频说:“这才是真·盲盒开花,买鲜花哪有看老张家梅花开几度带劲?”
二、周阿姨的梅花酥,比花开还抢手
要说院里这株梅花最特别的,还属它的“周边产品”。每年收集落梅是周梅的保留项目,晒干的花瓣往玻璃罐里铺三层白糖腌着。等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能收到周梅特制的梅花酥。
住在五栋的李大姐说:“去年我婆婆住院,周姐听说后连夜烤了三十个,说梅香能解郁气。现在老太太每天晨练都要绕到老张家院门口转两圈。”现在胡同里传着句话:想看梅花开几度,得先问问老张家的烤箱能不能跟上周梅手速。
三、花开花落里的生活智慧
有年轻租客向老张请教养梅秘诀,老爷子端着搪瓷缸直摆手:“现在人都想用营养液、智能控温,我们这老法子倒成秘籍了?”他指了指墙角堆着的黄豆渣:“周梅做豆浆剩的豆渣,掺点草木灰就是现成的肥料。”
周梅在旁边捡着飘落的梅瓣,接话道:“养花和过日子一个理,得顺着它的性子来。你看这梅树爱喝鱼缸换下来的水,新水反而不待见。”说着从窗台上取下半个月前的雨水罐,教年轻人怎么按节气调整浇水频率。
四、花开背后的邻里经济学
去年社区搞评选,居委会想把老张家院子评为“最美庭院”。没成想被老张夫妻婉拒了:“街坊们天天从院门前过,真要围起来搞参观,王师傅的修车摊往哪儿摆?”后来这事成了隔壁商超李经理的灵感,现在他们生鲜区的价签旁都挂着梅花图,写着“参考老张家梅花开几度上新时令菜”。
最近更有趣的是,小区快递站推出了代收梅花枝条服务。原来是有年轻租户学着周梅做梅花酒,网购的四川江油梅枝总不及老张家的香。现在每天都有包裹上贴着字条:“麻烦放阴凉处,这是要给周梅阿姨鉴定的新品种。”
五、花期之外的日常更动人
其实在胡同居民眼里,花开时节的惊艳远不如平日的温暖来得实在。前阵子暴雨突袭,老张半夜打着手电在院里支防雨棚,周梅挨家敲门提醒收衣服。次日雨过天晴,被护住的花枝上挂着水珠,晾衣绳上各家衣物早被周梅收进传达室。
就像楼下小卖部挂着的日历本,除了节气标注,最显眼的就是周梅每年用红笔写的梅花开几度预测。这些数字底下总跟着各家备忘:3月2日张叔检修电路、4月15号赵姨孙子百日宴……花开次数成了胡同里独特的时间坐标系。
眼下又快到落梅时节,听说周梅今年打算试试梅花酱配豆沙包。而老张正忙着给梅树修剪枝条,说是要留足枝桠“预备明年来场大的”。要问他具体能开几度,老爷子故作神秘:“你猜,今年闰月呢。”屋檐下的旧鸟笼随风轻晃,笼中画眉倒是先叫开了春。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