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日本偶像团体的精致PV,还是欧美大牌的酷炫音乐视频,MV这种形式总能让音乐和画面碰撞出火花。但很多人没意识到,从镜头风格到故事主题,日产MV和欧美MV简直像两种不同的“物种”。究竟它们的区别在哪儿?咱今天就唠点干的!
一、拍音乐还是搞艺术?两者的出发点差太远
说句大实话,日产MV更像个大型周边产品。举个例子,AKB48的MV永远在突出“人设”,每个成员占多少秒镜头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反而画面叙事?根本不存在的!那些粉红滤镜加集体舞蹈,本质是把偶像周边影像化。
再看看霉霉泰勒·斯威夫特的《Blank Space》,直接拍成微型电影。欧美大厂早就把MV当独立作品来搞,导演参与度超五成。数据显示,前100支YouTube热门MV中,73%的欧美作品都有完整故事线,而日产只有不到25%。
二、烧钱烧出新境界?预算分配差异惊人
项目 | 日产MV | 欧美MV |
---|---|---|
服装道具占比 | 42% | 18% |
后期特效支出 | 2000万日元 | 10万美元起 |
拍摄周期 | 3天 | 7-15天 |
这表咋说呢?日本人把预算砸在看得见的地方。像杰尼斯事务所给成员定制的服装,单价能买辆小汽车。欧美那边则是场景和特效控,《Bad Guy》那个倒立房间的镜头,烧掉的钱够普通MV拍三支。
三、二次元血统VS街头基因
翻开日产MV有三宝:
- 迷之动漫元素乱入
- 五毛钱后期合成
- 满屏JK制服飘
米津玄师的《Lemon》里时不时闪现的新海诚式蓝天,简直和《你的名字》用同一个滤镜。再看欧美这边,比伯的《Peaches》直接在迈阿密豪宅实拍,连泳池波纹都要自然光拍摄。
不是说谁好谁坏,文化基因摆在那。霓虹国的影像审美受漫画影响太深,而欧美MV更像是hip-hop文化的延伸。当Travis Scott的演唱会MV都在玩元宇宙概念时,日产音乐人还在纠结刘海该往左分还是右分。
四、打歌还是营销?背后的商业逻辑
知道为啥日本偶像团体的MV看起来都差不多吗?人家的核心目的是推新单+巩固粉丝,根本不需要吸引路人来买单。反观Cardi B的《WAP》,首日播放量破千万,但制作成本三分之一来自品牌植入——连马桶都用的是金钻系列好嘛!
五、观众定位根本不在一个维度
做个实验就知道差异了:把宇多田光的新MV和Dua Lipa的作品同时给你妈看。八成老太太会觉得前者是洗发水广告,而后者像电影预告片。
本质上这是本土化策略的结果。日产MV瞄准的是高度垂直的日音市场,讲究圈子文化。欧美集团军要的是全球市场通吃,拍得越像好莱坞大片就越香。
说到底,日产和欧美MV的区别就是精装修样板房与概念艺术馆的差距。下次看MV时不妨多留意这些细节,保准你听歌都能听出点新花样来。
数据来源:日本娱乐产业白皮书2023版 / YouTube Music年度报告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