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电影里的场景,真实还是虚构?
把日本大学生活搬上银幕的电影不在少数。比如岩井俊二的《__四月物语__》里,新生入学报到时不同年级交替帮忙的场景,或是《__垫底辣妹__》里补课教室里眼睛发光的各年级学生,我们常会看到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同框的画面。但你知道吗?日本大学的教学安排其实更接近“循序渐进制”,专业课按年级划分最为常见。
必修课与兴趣课的差异在哪
在日本国立大学的法学部现场调研显示,71%的基础必修课严格执行年级分班制度。然而茶道社这类兴趣社团里,看到大一生跟着大三前辈研习点茶手艺的场景就毫不违和。特别在《__摇摆少女__》这部真实取材的音乐题材电影里,吹奏乐部为了冲击全国大赛临时集训,训练室直接被设计成跨越三个年级的共同空间。
影视作品的特殊需求
编剧往往会让跨越年级的主角产生交集。《__真想告诉你__》里高三女生遭遇大学实习生的设定极其合理——现实中日本大学的实习制度允许大三学生到高中见习。倒是《__近距离恋爱__》里全校重新分班的情节虽然恋爱戏满分,但从学制真实性来看更像是剧作手法。
把握住观众觉得可信的度
获得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咨询师认证的影评人佐藤绫曾指出:“观众对合理范围内的艺术加工有极高包容度。”近期热播的《__午夜天台__》便是典型例子,在教授家的课题协作小组里集合三个年级的设定,既符合“修士研究项目成员”现实场景,又留给人物冲突充分的发酵空间。
特别班型的可能性
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名古屋大学曾在校史中发现1948年实施过混合年级的开拓者班级,这也解释了电影《__青空呐喊__》为何将故事背景定在那个特殊年份。近年更有鹿儿岛县私立大学的联合实践课程对外公开招募不同年级学生,这些实例都为影视脚本提供了现实参考。
这些电影值得二刷
想要准确感受代际共处与否的微妙差异,不妨回看这几部用心之作:2001年《__关于莉莉周的一切__》用声效叠加技术暗示不同时空的学生交流;2019年《__老师!我可以喜欢你吗?__》通过元町高校十年校庆情节保留代际联系感。对比着观看尤其能体会细节巧思。
在校生现身说法
早稻田大学27届工学部学生吉川在接受视频采访时笑道:“我的指导教授就同时带着准毕业生和freshman开研究会。不过要真像电影里随时随地各个年级搅和的情况,可能编到编剧组里才见得到。”说罢转向摄像机展示他们的专用研究室,三个标着不同年份的储物柜并列而立。
入学当天可以这样观察
正在备考的朋友不妨在参观说明会时注意三点:学生会室里悬挂的社团活动表是否有跨级标注;各学部公告栏的专业研讨班是否会公示成员构成;茶歇区讨论组是否随社长变更自然流动。这些细节若出现在电影里,说明编剧确实做过多访工作。
数据来源:日本大学教育协会2022年度研讨班体制白皮书 | 名古屋大学公开档案室收录文献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