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爸,去耕水田吧”,连接两代人的情感记忆
三十年前的春日清晨,我总跟在那把磨得锃亮的犁铧后面,看父亲一身粗布衣站在冰冷的水田里。那时父亲40岁,我不过十岁,尚不懂“贫穷”二字的分量,只会扯着他卷起的裤脚嚷着:“今天**水田**耕完能教我插秧不?”他低头用满是老茧的手掌摸我脑袋,挑着担子的背影很快淹没在晨雾里,泥土特有的潮腥味儿和那句“丫头,跟紧啰”,成了关于农耕岁月最鲜明的烙印。“走哇,现在回去看看?”前几日清明扫墓后,70岁的父亲突然往老房后的水田方向走,被岁月压弯的脊梁藏在蓝布衫下,脚步倒比年轻时慢了许多。
独轮车与自动插秧机:农耕技术的30年时光切片
2018年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水稻耕种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3%。而在我的童年,全村67户人家仅有3台柴油犁地机。记得那时父亲要在播种前半个月就开始用牛犁地,浸水的土地比旱地难深耕数倍,他总说**耕水田**要让泥完全化开才能收住肥力。我常坐在田埂上数他埋头推犁的次数,哗啦哗啦的破水声里时不时冒出他半开玩笑的抱怨:“这倔田认生,就该让你叔家那头**叫**蹄花儿的老黄牛来收拾。” 如今再回到故土,村里承包户用的200匹马力拖拉机半天能耕近百亩稻田。去年返乡时碰巧遇见有家农机合作社在示范自动抛秧机,看着绿苗从输送带准确栽进泥里,父亲轻声说了句:“要当年有这些,娃你是不是就能多念几页书...”话尾抖落半声叹息。
水田里的特殊家教:五更天的犁与没被摔碎的自尊
父亲用行动向笔者示范了最朴素的生存智慧:犁头不能抬高把式不能懒,人没有土地踏实。12岁那年初三,藏了半月的考砸成绩单被不识字却精明的父亲从书包夹层发现。寒霜初降的黎明,他出人意料地没责备我,只指了指堂屋雨廊下那把磨刀石:“今早上犁头钝了,帮着壮(当地方言,指磨利)这个。”磨了整32分钟才见他点头接过农具,趟进浑浊的泥塘时说了句:“像读书做人,犁田更要耐得住磋磨。”后来同学在宣扬父母如何看课辅材料的成长故事会上,只有我的发言,永远带有那群露水清晨里学到的,骨子里的韧劲。
新型农业业态下,“女儿想叫父亲耕水田”的情感新解
2021年我开始将短视频创业方向聚焦农产品溯源,第一期选题就对准祖屋背后的集体水田。因此出现微妙冲突的画面:65岁的父亲执意按传统方式拔除稗草,容不得我提出的无人机监测除草法。软件弹窗提示直播观看量突然突破8万时,屏幕突然被父亲溅着泥点的旱烟杆敲得闷响,“胡闹!有这闲工夫不如正经育秧!” 深夜直播回放页面的评论区,精选粉丝留言里躺着条尤其醒目的感怀:“以前总催我爸早点退休别**耕水田**了,此刻突然读懂了土地藏在指纹里的书信。”这条被置顶的动态见证着科技迭代背景下依然需要被守护的某些珍贵共鸣。
黄昏里的稻茬是来年的伏笔,弯腰的人终将被承托
前年筹备盖新房那阵,父亲坚持留出四分地做品改良种实验田。实行承包制后的村民现在大多只保一季口粮田,那方再生稻田倒是给他布置了新的“教学场地”。某个高像素镜头下的冬至午后,32岁的我再次换上旧雨靴,发现无需像20年前那样紧拽衣角:“爸,今年底**耕水田**我还跟着?”“荷荷,要学大棚育苗你得先把手剁冻疮膏擦双份的!”他眼角花白一瞬让我想起机器大范围占据田地的当下,似乎永远会有人愿为土地交出晨昏的答卷。
参考资料: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2023
农业农村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报告(2019-2023)》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