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老师闵儿:用身体当“活教材”的课堂为什么这么火?

频道:deeka 日期: 浏览:3

这个老师上课“不守规则”却让学生追着听课

上周四下午第二节课前,高一(3)班门口挤满了探头探脑的学生——“就这间教室!听说闵老师要把自己胳膊扎针演示输血原理”。被学生们称为“行走教科书”的**生物老师闵儿**,最近因“用身体讲课”的教学视频在家长群疯传。有人担心安全隐患,更多家长却在问:什么时候能给孩子转到闵老师的班?

推开教室门,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闵儿**的教案本摊在讲台上,而她站在学生中间,卷起袖子用记号笔在自己手臂画循环系统图。“摸这里,能感觉到桡动脉的跳动吗?”当学生小心翼翼地触碰她手腕时,整个细胞的物质运输过程突然变得触手可及。有听课教师统计过,这样的“肉身教学”平均每节课出现4-6次。

让课本长出毛细血管的教学魔法

上个月学消化系统时,**闵儿**特意带了便携式内窥镜录像。直播自己午餐后胃部运动的医学影像时,有调皮学生喊“老师你是不是刚偷吃了小面包”,全场爆笑中发现:原来书上说的胃蠕动收缩是真的会在饭后2小时持续。这种带着体温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ATP供能、酶促反应变成了具象可感的存在。

更让人意外的是安全措施的严谨:演示静脉瓣防倒流时用的无毒荧光剂提前做过全班过敏测试;涉及皮肤接触的实操必戴医用手套;所有“身体实验”都在校医全程监护下进行。“家长知情同意书都签了三份,但学生报名体验时差点打破头”,年级组长边摇头边展示报名名单上的五十多个红指印。

那些被重塑的“学习基因”

在最近的教学问卷中,闵老师班的学生描述知识时用的动词发生了微妙变化:82%的学生开始用“摸到”“闻到”“感受过”代替“学过”。这个变化在月考中得到印证——关于肺泡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图形题,该班级正确率比年级平均高34%。

正在收集实验数据的教研组发现:当**闵儿**切开橙子模拟器官移植时,后排男生记录的解剖步骤比课本图示更详细;当她让过敏体质的同学观察自身皮下注射脱敏试剂的过程时,体液免疫章节的知识留存率提高了五成。这些浸透着烟火气的现场教学,正悄悄改变着学生对科学的认知方式。

藏在体温里的教育匠心

有家长曾质疑这是“拿健康博眼球”,直到看见教师的体检报告单:三十七处新旧笔迹证明那些看似随性的“人体彩绘”其实经过精确规划。为准备《神经调节》单元,**闵儿**特意在周末参加救护员培训,就为了让学生能触摸到真正的中枢神经反射案例。

更可贵的是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她示范腰椎穿刺术后,学生们自发研究了10种脊椎动物化石;分析自己糖尿筛查报告时,三个女生组队拿了市级科创大赛二等奖。这种把知识胚芽种进生活土壤的智慧,或许正是“人肉教学”火爆的真正密码。

当老师成为知识载体意味着什么

在数字化教学设备全覆盖的今天,**生物老师闵儿**的爆红给教育界抛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当VR技术能模拟跳动心脏时,为什么学生们仍渴望触摸真实脉搏?那些从教师皮肤上生长出来的知识藤蔓,或许证明了一点——再炫酷的多媒体,都比不过带着体温的求知现场。

“下学期我想在操场开一节动态解剖课。”面对采访,刚脱下实验服的**闵儿**擦着额头的荧光笔痕迹笑道。窗外等候请教问题的学生排成的长龙,已经给出了最真实的课堂评分。

关键词[db:标签]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