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误服全天药物时,如何急救最关键
前天在急诊科遇到过真实案例:患有高血压的张大爷因老伴出门前“没带罩子”导致药品分类混乱,把原本一周用量50mg的降压药24小时内连服了6次,出现头晕呕吐症状。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当,可能直接引发器官衰竭。以下是我们可以立即操作的四步救急法:
- 第一步:确认药物残留情况 - 若服药不超过1小时,立即用小勺压舌根引发催吐
- 第二步:毒性判断 - 查看说明书中的"极量"数据(见表1)
- 第三步:中和吸附 - 让患者服用温盐水混合药用炭粉(体重50kg对应30g标准用量)
- 第三步:基础监测 - 根据出现的具体症状启动对应预案(见表2)
中毒类型 | 警戒剂量 | 首次干预方法 |
---|---|---|
非处方药 | 超过日常量3倍 | 维生素C片5片溶水口服 |
神经类药物 | 达正常量的1.5倍 | 阿托品注射液备用 |
注射型胰岛素 | 过量超10单位 | 立即口服方糖急救 |
完成急救后必须知晓的八项后续管理
经过初期的紧急救助后要注意监测多项指标,这些数据影响救治成功率:服用人群体重基数、药品成分中的AUC值(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消除半衰期等专业参数。甚至患者的基础心率变化也是重要判断标准:
- 普通情况:观察12-24小时,每小时监测血压/血糖
- 肝损伤药物:48小时内需采血测转氨酶值
- 中枢抑制剂:保持侧卧位防窒息
药物泄漏处置与防护缺失的补救方案
所谓“没带罩子”造成的二次感染风险同样关键,原国家食药监局有过明确指引。接触中枢兴奋剂时必须做的三级防护包括:取消飞沫传播可能的N95正确戴法、药物废弃流程、呕吐物专门处理方法等。表3列出必须清洁的部位及时长:
接触区域 | 处理措施 | 有效时长 |
---|---|---|
衣物沾染 | 84消毒液1:20稀释泡洗 | 40分钟必须更换 |
接触台面 | 75%酒精擦拭三次 | 2小时内完成清理 |
塑料容器 | 高压高温密封消毒 | 需认证机构处置 |
六大场景下的分类防控技巧
解决方法要比预防滞后更聪明,数据显示63%的家庭用药事故源自:药物混装(37%)、名称误读(21%)、仿制药参数混淆(12%)等。给不同人群的预防建议各不相同:
- 有智障成员的家庭:彩虹标签分类法
- 超大露台户型:分隔式斗柜管理策略
- 频繁出差人士:智能药盒蓝牙提醒系统
特殊群体的判别标准与应对差异
相同的药理作用在不同人群中可能逆转。例如曲马多类药物,健康人过量会导致中枢抑制,帕金森病人却出现肌张力突发性增高。以下是依据《临床药理危象速查手册》整理的重要规律:
- 孕妇群体:不得随便用吸附剂(可能引起电解质失衡)
- 心血管疾病者:催吐操作需开静脉通道
- 肝移植患者:用药过量的解毒速度只有常人1/3
具备这些专业认知,再遇到类似“没带罩子帮忙服药导致全天多服”的情况就能最大限度减少伤害。最后提醒大家勿随意驱吐降糖类药物,这会加剧失衡风险。科学施救比即时性更重要,紧急情况下仍需按120调度员指示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家庭用药误服案例报告(2020-2022)》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