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戚变合伙人会发生什么?
去年夏天,58岁的李叔叔和55岁的王叔叔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各自攒了半辈子的积蓄拿出来,在我们小区门口开了家社区超市。这对表兄弟怎么都没想到,原本只是周末钓鱼时的闲聊,竟真成了改变退休生活的创业项目。
开店前的三次关键对话
第一次家庭会议上,两人用手机计算器反复核算:
- 启动资金分配:李叔叔出12万,王叔叔出8万(因为家里要留装修钱)
- 日常管理分工:早班7:00-15:00由王叔叔负责,晚班15:00-22:00归李叔叔
- 风险应对预案:头三个月不拿工资,利润优先补充周转金
项目 | 预算金额 | 实际支出 |
---|---|---|
店铺押金 | 20,000 | 18,500 |
首批进货 | 65,000 | 71,200 |
冷柜设备 | 15,000 | 13,800(二手) |
三个月亏损期的实战经验
开业首月日均营业额仅有823元,比预期的1500元几乎腰斩。两位叔叔做了三个重要调整:
① 延长营业时间至24小时,用自动售货机补足深夜时段
② 推出组合套餐:早餐包+豆浆立减2元,下午茶水果切盒
③ 建立客户微信群,王叔叔每天发3次商品实拍图
那些意想不到的支出项
原本以为最大的开支是房租,实际上:
- 电费比预估多出40%(24小时冷柜运转)
- 每月损耗品支出达800元(购物袋、小票纸)
- 收银系统年维护费要3600元
现在他们怎么分红?
经过半年运营,店铺月均净利润稳定在2.8万元左右。两人采用了阶梯式分成:
- 前2万利润按6:4分配(考虑初始投资差异)
- 超额部分对半平分
- 每月预留15%作为应急基金
给想和亲友开店者的建议
接受我们采访时,两位叔叔反复强调三点:
1. 丑话说在前头:最好签书面协议,明确退出机制
2. 定期对账:每周日晚打烊后核对流水
3. 家人不插手:约定配偶不参与日常经营决策
如今经过14个月运营,这家由李叔叔和王叔叔共同开的店已成为社区便民服务点。他们的故事证明:只要用对方法,亲友合伙开店不仅能守住钱财,更能守住情谊。
网友留言(0)